理工学部座谈会现场
人文学部座谈会现场
副校长杨新新讲话
9月4日至5日,副校长杨新新带领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赴理工学部、人文学部开展调研,就学院在科研平台、校企合作、特色凝练、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把脉问诊”,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助推“院办校”改革。
在理工学部,杨新新重点围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及中外合作办学与理工学部及各学院领导班子开展座谈交流。首先,杨新新介绍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背景、原因及目的,与会人员就目前正在推动的首个校企共建实验室——“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拟解决的路径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其次,理工学部部长戴青对标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条件,结合实际状况汇报了材料准备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示将深入研讨,积极论证,明晰建设方向、管理机制和建设目标,积极争取实现省级科研平台突破。最后,杨新新介绍了中外合作办学背景,学校合作的机构、拟申报专业及目前工作进展情况,希望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做好中外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及申报工作。
在人文学部,杨新新重点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与人文学部领导班子及各教研室主任交流。她强调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之际,如何从学生成长成才角度,凝练专业特色,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毕业后更有竞争力。并就“院办校”改革研讨会上提出的实施“专业+特色模块+职业技能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与与会人员探讨。外国语学院院长杨朝军从通识教育、分类培养、特色模块及英语考级等方面阐述,表示在大一大二的通识教育方面尝试学部内部课程打通共享,大三和大四开展分类特色培养和职业技能证书专项教育。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穆乃堂表示打造部级课程,实现部部融合交叉,提出打造“四考(考公、考编、考研、考证)”特色模块建设。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高丽佳介绍了“1+2+0.5+0.5+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构思。
通过本次调研,理工学部、人文学部进一步明确了“院办校”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坚定“特色办学”的发展模式,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凸显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推学校内涵提升。